国考年龄放宽至38岁,大龄考公人的最后一搏

发布日期: 2025-11-19
来源网站:mp.weixin.qq.com
作者:十点人物志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
关键词:考公, 考公考编, 公务员考试, 大龄, 年龄, 孩子, 失业
涉及行业:党政机关
涉及职业: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者
地点:

相关议题:工作时间, 失业, 考试

  • 公务员考试年龄上限放宽至38岁后,许多35岁以上因失业或职业停滞的劳动者重新获得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机会,尤其是女性和有家庭负担者将其视为保障稳定生活的重要途径。
  • 大龄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面临时间、精力和家庭责任的多重压力,尤其是已婚已育女性,备考时间被家庭事务严重挤占,学习效率和心理压力普遍较高。
  • 由于岗位数量有限且竞争激烈,大龄考生即使获得报考资格,仍需与大量年轻考生竞争,部分岗位报录比接近百里挑一,实际“上岸”机会依然稀缺。
  • 大龄考生进入体制内后,虽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,但晋升空间受限,薪资待遇多为中等水平,仍需从基层做起,工作强度和加班压力并未完全消除。
  • 对于经历过职场危机或失业的大龄劳动者而言,体制内工作的确定性和包容性有助于缓解就业焦虑,改善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安全感和尊严感。
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
采访、撰文 | Fann

编辑 | 芝士咸鱼、野格

十点人物志原创

35岁,曾是考公路上一道难以逾越的坎。

长期以来,公务员考试虽被视为相对公平、稳定的就业通道,却设有一条“35周岁以下”的硬性门槛,将渴望“上岸”的中年人拒之门外。

如今,这一规则终于松动。2025年10月14日,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发布,首次将报考年龄上限由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;应届硕士、博士研究生的年龄限制进一步延至43周岁。

国考年龄条件放宽,图源“中国新闻网”

政策调整迅速引发热议:“37岁的我还能再战!”“大龄考生真的适合体制内吗?”“这会不会让考公更卷?”

面对这道微开的门,不少35 岁以上、刚遭遇失业或职业停滞的打工人,重新燃起希望。有人下班后躲进书房,在疲惫中刷行测真题;有人哄睡孩子后点亮台灯,熬夜背申论素材;还有人失业后全职备考,每天学习近10小时,只为能端上象征安稳的“铁饭碗”。

“上岸”的渴望,从未如此迫切过。

退无可退,唯有考公考编

得知国考报考年龄放宽至38周岁的消息,谢玲整整一夜都没睡安稳。

她躺在床上,思绪翻涌: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重新点燃了她考公考编的想法;另一方面,她又忍不住犯嘀咕,即便年龄门槛松动,自己能否顺利“上岸”,仍是未知数。

今年36岁的谢玲,已连续多年冲击教师编制未果,如今是一名全职妈妈。她本以为这辈子已与考公考编无缘,但国考年龄限制的放宽,让她再次看到希望。虽然教师编制属于地方事业单位招录,与公务员考试分属不同体系,但她仍将这一政策视为风向标。

在丈夫的鼓励下,谢玲决定再次备考。她过去从事外贸行业,因为家乡湖南小城产业有限,生完孩子后便考了教师资格证,试图转行当老师。如今丈夫在外地上班,她独自承担育儿责任,又因年龄和地域限制难以找到合适岗位,进入体制内成了她眼中最好的出路。

谢玲在社交平台分享备考经验,图源@喵喵妈Shelly

谢玲并非孤例。在山东,王清也在第二个孩子即将步入幼儿园时,产生了重返职场的念头。她曾做过会计工作,但如今想回到职场,最先想到的同样是考进体制内。

“会计这一行很吃经验,我只干过两年,现在知识也生疏了,重新入行等于从零开始,还没有应届生的年龄优势。”王清坦言,自己毕业于“双一流”大学,既不愿将就普通小厂职位,又难敌职场年龄歧视,多少带着“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”心态。此前投递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,思来想去,她决定试试考公。

网上流传着对山东人的调侃:“不孝有三,无编为大。”虽是戏言,但王清称,在当地,体制内工作确实代表着更体面和稳定的生活,而这对于已成立家庭,上有老下有小的她格外重要。

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胜过一切。这往往是35+群体决心考公的首要原因。公务员职业的“稳定”特性,极大程度吸引了那些在企业发展受阻,面临裁员风险的中年人。

39岁的李欣便是其中之一。2021年,35岁的她“踩线”考入体制内,成为同龄人中的幸运者。研究生毕业后,她曾入职武汉一家大型国企,收入和公司氛围都令人满意。然而,2019年公司业绩骤降,刚休完产假的她被要求尽早断奶,转岗做销售相关工作。

“我从未做过,也不想做销售,本应是法定权利的哺乳期被人为干预了。”那次经历让她意识到,看似稳定的国企也可能风雨飘摇。为了给家庭和孩子提供更可靠的保障,她萌生了考公的想法。

图源网络

同样因对现状不满而转向体制内的,还有蔡宇。他曾在土木工程行业摸爬滚打多年,长年驻扎偏远工地,日晒雨淋、频繁加班成了常态。更让他疲惫的,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接二连三的无效应酬。

自2023年起,土木工程行业明显下滑,降薪、停薪或裁员的消息不断。2024年春节后返岗,他所在的公司正在裁员,他顿感前路渺茫,“34岁仍是基层工程师,几乎没有未来,只能自寻出路。”

身边有同学成功考入体制内,让蔡宇开始关注公务员考试。相比企业,体制内工作稳定、强度适中、少有中年危机。去年年底被裁员后,蔡宇正式开启了全职备考之路。

难的,不只是做题

下定决心考公后,蔡宇才发现,这条路远比想象中崎岖。

刚备考时,他仍在土木工程行业挣扎,不仅要应付工作琐事,还需要抽出时间学习。他每天早上七点前抵达工地,赶在开工前刷完一套模拟题。中午午休时,他回到工地宿舍,不是刷题就是复习。蔡宇表示,中年备考的最大困境是效率较低,只能挤出碎片时间备考。

被公司正式裁员后,蔡宇的备考日程排得密不透风:从清晨到深夜,时时刻刻都围着考试打转。但随之而来的,是更深的焦虑——失业的落差、竞争激烈的考公现状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,常将他拖入情绪黑洞,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。

压力在考场上具象成令人窒息的现实。参加长沙市某工程岗位笔试时,他看到考场前人山人海,数千人同时竞争40余个名额。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还有希望,“作为大龄考生,首先要面对身体机能明显下滑,记忆力、理解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如从前。再加上年龄歧视和中年危机的双重压力,经常整夜失眠。”

即使这样,蔡宇仍咬牙坚持:“上岸是我这两年唯一的目标,渴望甚至超过当年高考。”

而对同龄的女性考生而言,这份艰难往往被成倍放大。《上观智库》曾指出,已婚已育的大龄备考者普遍面临更复杂的家庭牵绊,其中“宝妈”群体更容易受影响。

已婚已育女性面对更大的备考压力,图源《上观智库》

谢玲虽是全职备考,却因照顾孩子,每日有效学习时间受到限制。“孩子一放学,我的时间就不再属于我了”,她说。

李欣则回忆,第一年备考时孩子还小,哭闹不断,对母亲的情感依赖十分强烈。有段时间,李欣甚至考虑搬出去住,让家里长辈来照顾孩子,自己专心复习。但尝试几次后,强烈的愧疚感吞噬了她。“母亲是我的身份,孩子的成长也不能错过。老人年纪大了,没有义务帮我照顾孩子。”

最终,她选择与家人协商分工,利用孩子入睡后的时间争分夺秒准备考试。

王清的备考同样离不开全家托举。备考之初,婆婆从老家赶来照看幼儿,丈夫周末带娃出门玩耍,只为多给她腾出几小时清静。王清称,“白天把老大送去幼儿园,老二午睡时,我就集中做一套题。下午,婆婆带着孩子去小区里玩,我也能专心复习一会。最重要的还是晚上十点到凌晨之间,这三四个小时效率最高,没有孩子打扰,心能沉下来。”

备考时的资料可以垒到人的肩膀,图源小红书@绿绿的生活日记

即便拼尽全力,现实依然残酷。除了兼顾家庭的压力、失业或职场不顺的焦虑、应试技能的减退,大龄考公人还面临着岗位数量有限、竞争激烈的难题。

10月26日,国家公务员局公布数据显示,今年国考共371.8万人通过资格审查,平均报录比约为98:1,近乎百里挑一。更严峻的是,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指出,今年整体招录计划有所缩减,而应届生岗位占比仍居高位——这意味着,尽管年龄门槛放宽让更多人获得“入场券”,但“上岸”的机会反而更稀缺了。

2018-2026年度国考报名人数及报录比变化,图源《新京报》

谢玲对此深有体会。她想报考的初中英语教师岗,虽同时开放校招与社招,但两者境遇差距巨大。校招限定“两年内无社保记录”,符合条件者寥寥,竞争温和;而社招岗位不仅岗位少,报名者蜂拥而至,她不得不与近百人争夺一个名额。

蔡宇则感慨,对于35岁以上的考生,压力远不止来自题目本身,时间催促他们必须不断向前。“面对年龄限制,每一天都像在倒计时,备考像是在和时间赛跑。”

而如今,考公年龄放宽,不少人却表示考公考编的赛道更拥挤了,大龄考生要追赶的,除去分数,还有与现实的角力。

大龄考公人“上岸”之后

笔试结束那天,李欣想:“这大概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公务员考试了。”她对结果没抱太大期待,但在查到分数、得知进面试时,心里依然无比激动。

面试现场,她发现竞争对手几乎都比自己小10岁左右。不少大龄考公人担心考官会因年龄产生偏见,李欣的经历给出了另一种答案:面试采用“双盲”形式,考官无法获知考生年龄、学历或履历;加上如今人们普遍注重保养,考官很难看出考生的真实年龄。

更让她意外的是,因年龄而增长的经验在面试环节成了优势。候场时,不少年轻考生抱着资料死记硬背;而她凭借之前的职场经验,面对提问从容应答、逻辑清晰,最终顺利“上岸”。

“上岸”二字是大龄考公人最大的动力来源,它象征着一种确定的生活状态。但外界也常有疑问:大龄上岸固然厉害,但中年才进入体制内,会不会格格不入?

李欣的答案是否定的。在她看来,体制内环境对中年人较为友好,她目前没有遇到融入困难的问题,但她也提醒:作为体制内的“老新人”,需要做好心理预期。无论过去是企业高管还是骨干,一旦进入体制,都需要从新人做起。‌公务员晋升与任职年限深度绑定,大龄上岸者天然丧失时间优势,职业天花板显而易见。

薪资待遇亦非想象中优渥。体制内收入多属当地中等水平,远不如私企高管的待遇。体制内工作也并非全然清闲,李欣回忆,自己入职后最忙的一次,连续加班50多天。但即便如此,李欣的心态一直很稳,“因为我知道,不管多忙、压力多大,我都不会失业。”

李欣考上公务员后,开启了新的生活,图源受访者

王清的感受颇为相似。“上岸”后,她觉得自己终于有了落脚点。过去在企业做会计时,稍有疏忽就被扣分问责,节假日常常被占用。如今进入体制内,领导和同事比较和善,在刚入职时主动帮她熟悉工作内容,孩子生病请假,领导也会爽快批准。“体制内的职场环境对已婚已育的女性来说,真的很包容。”

工作的变化,重塑了她的人际关系。做全职妈妈时,亲戚背后议论“双一流大学毕业也只能在家带娃”,曾经要好的朋友渐行渐远。如今,电话多了,朋友圈点赞多了,连久未联系的人都会主动寒暄,“只是考了普通岗位,却好像一下子看透了很多人性。”

更深层次的改变是精神状态。王清的丈夫在企业工作,收入虽高,却总忧心失业;昔日同学也常在朋友圈抱怨职场危机。而她虽薪资不高,内心却无比放松,没有失业的恐惧。她认为,这是这份工作最大的优势。

王清分享自己的上岸经验,图源受访者小红书@绿绿的生活日记

曾经,王清不明白为何人们将考公描述为“上岸”,现在她却懂了。“在企业上班时,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,像一直在海里漂浮着,苦苦挣扎又茫然无助。上岸以后,会觉得岸上风景很好,一切有了指望。”

“上岸”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蔡宇分享,之前在工程行业工作时,他过得并不顺心,“犹如大海中漂泊的一叶扁舟,不稳定,也没有希望”。但在“上岸”后,他觉得自己开启了生活的新阶段,身心状态好了不少。

李欣补充道,大多数中年选择考公考编的人正直接面临失业等现实困境,或许他们过去收入不错,企业氛围也好,但到了一定岁数后,无法再重现职业辉煌。在这个阶段,与中年转行做体力活相比,体制内工作显然听起来更体面、稳妥。

从个人角度出发,“上岸”带给李欣的,则是一种近乎奢侈的确定性。她想起本科毕业那年也曾报考公务员,却遗憾落榜。没想到,当年的遗憾在她35岁时得到了弥补,“就像是13年前没走完的路,如今终于走完了。”

文中图片除备注外,均源于受访者。

参考资料:

1.新京报《岗位变少,报名的人却变多了,2026年考公有多难》

2.上观智库《考公年龄放宽至38岁,大龄考生:珍惜国家给的机会》

3.21世纪经济报道《43岁也能考公了,35岁上限被打破,背后信号很大》

今日推荐,点击图片即可阅读

点亮💗

持续关注↓↓↓

编辑 删除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