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射病的背后丨记者手记
来源网站:news.qq.com
作者:南方周末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
关键词:绿化, 用人单位, 建筑工, 群体, 高温, 围裙
涉及行业:交通物流业, 邮政/快递, 服务业, 居民服务/修理/物业服务
涉及职业:蓝领受雇者
地点: 辽宁省
相关议题:工伤/职业病, 中高龄劳动者
- 绿化工人、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外卖员、快递员等群体,为了生计不得不在高温下工作,暴露在热射病风险中,且应对能力较弱。
- 2018年北京某郊区夏季热射病患者中,74%为农民,26%为建筑工人和环卫人员等。
- 报道中的绿化工人大多超过60岁,工资低、劳动强度大,部分人还需兼做夜班守夜工以补贴收入。
- 许多工人未签署劳动合同,也没有五险一金,包工头甚至自称不识字,导致他们不懂如何保障自身权益。
- 202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规,要求用人单位为超龄劳动者单独缴纳工伤保险,保费由企业全额承担。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2025年国庆假期后的一周,北方地区阴冷刺骨,人们裹起了冲锋衣、薄羽绒,而华东地区骄阳似火、连续高温,黄河竟然将发生全年的第一场洪水。这些异常天气都在反复证明:不寻常的气候似乎已成了寻常。
夏季酷热的天气,让长久居住于高纬度东北地区的人感觉陌生。来自辽宁省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,2025年7月全省平均气温26℃,比常年同期偏高1.6℃,是有统计数据以来最热的7月。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普通的绿化工人,因为热射病倒下后,再没有醒来(详见南方周末报道《一名绿化工人,倒在东北的盛夏》)。
类似的悲剧并非个例。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搜索“热射病”,全国各地都有人因热射病而倒下。好像拧开了情绪的水龙头,悲伤和无力一泄而出,配上声情并茂的视频,不加一丝强装乐观的粉饰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热射病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造成巨大影响。例如,绿化工人、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外卖员、快递员等群体,为了生计,不得不在毫无遮蔽的烈日下工作,这意味着他们暴露在高温下的风险更高,且应对风险的能力更弱。
2020年发表在《中国医药指南》的一篇论文提到,2018年北京某郊区夏季热射病发病人数共92人,其中74%是农民,26%是建筑工人、环卫人员等。
报道中的绿化工人多是超过60岁、仍然在为生计打拼的人,一位工友年过七十,但身体硬朗,虽然天气炎热,但他戴着袖套、穿着长裤和人造皮革制成的围裙,尽量不让自己的皮肤裸露在外,否则可能会被飞溅起来的石子打伤。他的围裙沾满了新鲜的草屑,表层已经大面积剥落,好像斑驳的铁锈,闻起来是泥土和汗水混合的味道。他每天的工资只有100元,工作结束后还要去一家工厂守夜,每个月还能再挣几百块钱。
热射病并非只在体力劳动者群体中高发,运动员、老年人、有基础病的患者同样也是高风险群体。如果不注意防护,任何人都可能会患上热射病。
令我难受的是,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工人自己,都表现出对权利的淡漠。绿化工人们下午时段的作业从13点钟开始,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,事故当天最高温超过35℃。就在这起悲剧发生前不久,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文,要求日最高气温达到35℃以上、37℃以下时,用人单位须通过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。
我问工人们听说过“换班轮休”或者“高温作业时间”吗?他们笑了,表情就像是看一个待在象牙塔里的年轻人,根本不了解社会实际运行的规则。
工人们甚至没签署劳动合同,也自然没有五险一金。工人们普遍没受过太多教育,包工头甚至自称不识字,这也导致他们不懂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。
这篇报道发出后,被工作耗尽了体力、被生存压力磨灭了热情的工友们恐怕根本看不到,虽然我很希望文章能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。
好消息是,制度设计已作出改变。2025年9月1日起实施的“社保新规”,废止了实施15年之久的“超龄用工按劳务关系处理”的规定,工伤保险将成为“强制项”,要求用人单位须为超龄劳动者单独缴纳工伤保险,保费由企业全额承担。
热射病像一面镜子,折射出气候变化的紧迫性,也照出公共保障体系的问题。我知道改变不会来得这么迅疾,但还是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风险,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,也希望社会保障制度能更有效地惠及绿化工人等群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