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放弃晋升的三甲年轻医生

发布日期: 2025-08-26
来源网站:www.163.com
作者:第一财经资讯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
关键词:职称, 晋升, 医生, 科室, 科研, 课题
涉及行业:医疗卫生, 服务业
涉及职业: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者
地点:

相关议题:

  • 三甲医院部分30-40岁的年轻主治医生因晋升门槛不断提高,学历和科研要求难以达标,选择主动放弃晋升,专注临床工作。
  • 医生晋升过程中,科研和学历投入成本高昂,包括学费、论文指导费、时间和精力等,实际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,导致部分医生认为晋升经济回报有限。
  • 职称晋升对医生收入和待遇有直接影响,但在部分医院和科室,晋升难度大、岗位有限,导致许多主治医生长期停留在原有职级。
  • 医生在晋升压力下,面临科研能力不足、时间精力分配困难、经济负担加重等多重挑战,影响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。
  • 一些医生选择跳槽到民营或基层医疗机构,或通过自媒体等方式拓展职业路径,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回报。
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
2025.08.26

本文字数:4268,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

特约作者/毛晓琼记者/李琳

在硕士毕业论文接连两次被打回后,38岁的黄芳终于“崩”了。

她是一家三甲医院的超声科医生,这辈子几乎没走过什么弯路——2012年本科毕业后入职,2013年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,2018年晋升为主治,2020年报考在职研究生。如果一切顺利,她会在2024年取得硕士学位,再凭借硕士身份申请课题,撰写文章,最终在40岁前拿到副高职称。

黄芳没有想到,人生的第一个跟头会栽得如此彻底。她的毕业论文在通过盲审和答辩后,分别于去年6月和今年6月两次被打回,要求进行重大修改。辅导员告诉她,今年年底还有最后一次提交修改的机会,但她已经不抱什么期待,“做科研的底子还是弱了点,可能这就是命吧”。

相比于黄芳求而不得的酸楚,另一位同龄三甲医院肿瘤科的主治医生宗南,则早早退出了这场残酷的职场游戏。名校硕士毕业、科室年轻骨干,但宗南却屡次婉拒了科主任劝其晋升的好意,决心当一名隐世的“万年主治”。

这是一个颇为怪异的现象。过去,“万年主治”多见于基层医疗机构或上级医院的老法师们,他们或是能力所限,或是淡泊名利。而对于有着大好前程的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来说,寻求快速晋升似乎是一个普世准则,于公,它代表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患者认同,于私,它也会带来个人待遇的稳定提升。

但如今,越来越多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开始偏离这条路径。他们的共同点是,年龄在30-40岁之间,入职时学历不高,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,但临床经验丰富,多为科室骨干。

反映在统计层面,可以交叉印证的两个数据是——2023年,国内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通过率创十年新低,三级医院高级职称评审淘汰率为42%;而在2024年的高级职称申报人数中,博士学历申报者的比例继续提高,占比达到45%。

“因为受限于晋升条件水涨船高,他们只能寻求一种逻辑自洽”。前丁香园副总裁,专注于医护职业规划辅导的视频号“医疗职场非常帅”博主帅玉环告诉《健闻咨询》,2009年新医改后,国内公立医院扩建潮起,一部分硕士以及本科毕业生得以破格进入三甲医院工作。

于他们而言,这是时代给予的红利,在一切归于平常后,命运馈赠的礼物便会开始索要价码。

学历碾压

今年6月,在毕业论文被再次打回后的第一个晚上,黄芳彻夜难眠。快要天亮时,这种郁结在心的情绪变成一声尖叫,吓醒了沉睡的丈夫。

为了能拿到硕士学位,黄芳吭哧吭哧努力了5年。她不是那种投机取巧的人,虽然读的是在职,但她选择了一所最为严苛的医学院校。从2020年9月到2021年6月的第一学年,一周5个工作日,她有4天半要上课。

那段时间,她早上打车30公里去学校上课,傍晚放学就骑个共享单车到地铁站,倒三趟车,出站后再刷辆单车骑回家,通勤时间接近3个小时。医院领导支持她深造,象征性地给她排了周末两天的班,因为病人量少,一天只能做10多套检查。

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学习,最直接的变化是收入锐减。过去,作为科室工作量前三的主力,她一个月能有2万出头的绩效奖金。那一年,她的平均月奖不到3000,但她觉得值,因为有硕士学位,就能更容易申请到课题,有了课题就能向副高职称发起冲击,这是她所有努力的终点,也是身为医生的一种执念。

在国内,医生的职称晋升有其明晰的条件和时限。一般来说,从医学院校毕业后,需要先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并注册,成为医师;在担任相应年限的住院医师后(本科毕业是5年,硕士毕业为3年,博士毕业可直接报考),可以报考主治医师;受聘主治医师满5年,并满足相关科研及基层服务的条件后,才有资格晋升副主任医师;最难的是主任医师,同样需要5年的临床积累以及更高质量的科研产出。

这一套基本规则多年未变,但随着各大医院之间的竞争,事实上的晋升门槛早已今非昔比。宗南告诉《健闻咨询》,在他刚工作那几年,晋升副高的条件只需要一个厅级课题,再加几篇普通的SCI文章。但最近几年,评上副高的门槛已经变成省自然甚至国自然课题,外加两篇二区以上的SCI文章。

“这种科研要求,对于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在职医生来说,是很难企及的。”宗南说,自己虽然读了三年研究生,但都是跟在导师后面学习。工作以后,他既没有时间,也没有人带教,更没有独立实验室,更不可能在科研上有实质性的成果。但相反,如果是博士毕业的医学生,一般手上都已经有了成熟课题和高分文章。

在宗南所在的科室,他成了一道标准的分水岭。在他2015年入职之后,科室招来的全是医学博士,“在科研上就是妥妥的碾压,你可以这样理解,这批人在3年后,一定会评上副高,因为从他们入职的那一刻起,就已经满足了副高的晋升条件,只要熬时间就行了。”

另一位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刘超也证实了这一说法,他所在的科室在医院里相对弱势,科室里12个医生,全部都是本科,仅有一人在去年评上了副高。这棵“独苗”年近40,专业技能突出,但因为科研短板,一直没有评上副高。去年他突然发力,加入了好几个课题组,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埋头做实验,人瘦了10多斤,最后奇迹般地以本科身份拿下了副高。

“后来科室里大家总拿他开玩笑,说他用自己的成功,劝退了大半个科室。”刘超说,现在科室里其它11个主治医生,至少有7个已经明确放弃参评副高,当中也包括他,“但凡有可能,总想进步的,但这么多年下来,大家也都看明白了,太难也太累了。”

算经济账

第一次论文被打回后,黄芳去云南散心。一周时间里,她调整好了心态,回来后连赶几个通宵,按照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修改,“我不是那种爱钻牛角尖的人,当时确实觉得努力一下,还有希望。”但当第二次论文再被打回时,她的心态就变了,5年的心血付之一炬,“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”。

黄芳算了一笔账,这5年里,不算前面提到的工资下降,仅仅是研究生学费、论文指导费、教材、通勤等等这些硬性支出,已经超过了10万块。如果按照最好的结果,年底论文通过,能够申请下来课题,到时候光是课题经费补贴、SCI的版面费又得小几十万。她自己评估过,想要达到参评副高的条件,经济花费在40万左右。

这笔账的另一面是收益。如果评上副高,最直接的获益就是个人待遇。黄芳说,在她们医院,职称和劳务分配比例是挂钩的,主治的系数是1.0,副高是1.2,评上副高后,相当于月收入增加20%,换算成具体金额大概在4000-5000元之间。如果按40岁评上副高,58岁退休来算,她能多拿90万的工资。

花40万买一张入场券,去争取90万的获益,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,只有当评上副高的概率超过50%时,黄芳的选择才是明智的。

同样是算经济账,宗南和黄芳的结论完全不同。

在他看来,想要在当下的职称评选中脱颖而出,必须严格走完全日制博士的深造流程。按照最短的3年时间来算,光是脱产的损失就接近100万。四五年前,他曾考虑过这个选项,但现在已经彻底放弃。原因有很多,一是科研本身的风险,全身心投入也不一定会成功。二是宏观政策的影响,持续的医药反腐彻底改变了医生群体的收入体系。

“最重要的原因是,我看不到未来。”宗南说,他所在的医院虽然是三甲,但并非省内的绝对头部,在病人的争夺中没有优势,这几年,他所在科室的门诊和手术量都在缓慢下降。这也意味着,即便他能够在三五年后评上副高,在病人数量减少、医保严控支出的情况下,收入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空间。

这几乎是年轻医生们的共识。几天前,宗南参加了一场研究生时期的同学会,班上30多个同学,大多都成为了各自科室的骨干,但评上副高的只有3个。他发现了一个规律,所有同学里,最想去拼一把副高职称的,是头部医院的外科主治。原因也很简单,外科手术多,不同职称的医生收入差距也最大。

尽管和药品耗材相关的利益链条已经被斩断,但多点执业已经合法化。对于一个副高职称的外科医生来说,完全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去外院开飞刀,“一台飞刀少则两三千,多则四五千,一个周末赚几万,脱产的损失很快就能收回来。”宗南表示。

出路在哪

今年年底,黄芳会等来命运对自己的最终审判。

我问她,如果还是没过,你怎么打算。她苦笑说,应该会放弃吧。停顿几秒钟后,她又说,也可能算一算账,重新鼓起勇气,换一家学校再试一次。

宗南早就不纠结于此。他和妻子已经商量好,打算抓紧要个孩子,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。他不介意当一个万年主治,在他所在的科室里,既有按部就班,靠着扎扎实实搞科研晋升到主任医师的大专家,也有看重患者口碑,兢兢业业守在临床一线的老主治。

“在医院这个论资排辈的体系里,肯定会有人看轻你,但你自己能想明白就行。”在宗南看来,彻底放弃晋升后,他反而能更专注于临床诊疗,把时间花在和病患的沟通上,这更符合他对于一个“好医生”的定义。

而当我们跳出个体叙事,国家层面对于医生职称晋升的要求和规范也在逐步向临床侧靠拢。

2021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了《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意见明确指出,不把论文、科研项目、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,也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(科学引文索引)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的直接依据。

此后,各地纷纷出台落地细则,比如浙江、江苏试点“临床型职称”,仅考核手术量、患者满意度等指标;上海胸科医院推出“工匠型”医师评聘体系,以手术创新、疑难病例处理作为核心指标;山东则试点“双自主”改革,职称与岗位聘用脱钩,医生凭能力竞争上岗。

但任何改革都是多方联动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可以预见的是,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,科研能力仍会是医生职称晋升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。

“我们要把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打开,去看你现在的能力范围里做什么事情是更有价值的。”帅玉环说,在以往的工作中,她接触过不少类似的医生,他们就像被逼着去参加高考的小学生,不仅没有意义,也很耗费心力。

事实上,这些高年资的主治医生还有很多重塑职业的可能。比如跳槽,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光环,不管对于民营医院还是基层医疗机构都有足够的说服力,换一个不那么看重职称或者收入待遇更好的环境,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。再比如,自媒体也是一个机会,现在有很多临床能力突出,患者人缘好的医生已经开始尝试在网上做一些科普问答,粉丝数上百万的不在少数,这种身份不仅能带来巨大的认同感,也能转换成一定的经济收益。

“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就是不要和趋势去作对,如果不适应这套现有的评价体系,那就该想一想,我能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,去寻找一套新的游戏规则,在那里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,兑现自己的价值。我觉得世道在变,这个机会一直存在。”帅玉环说。
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出现的黄芳、宗南、刘超均为化名)

微信编辑| 小羊

第一财经持续追踪财经热点。若您掌握公司动态、行业趋势、金融事件等有价值的线索,欢迎提供。专用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
(注:我们会对线索进行核实。您的隐私将严格保密。)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

网易跟贴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易立场。

目前没有热门跟贴

别人笑我太疯癫,我笑他人看不穿。

医生这条路需要看破很多世俗眼光

目前没有跟贴,欢迎你发表观点

编辑 删除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