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一”假期是家政市场短暂淡季,62岁阿姨还在等活:做得动就再做
来源网站:www.sohu.com
作者:钱江晚报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
关键词:家政阿姨, 从事家政, 住家阿姨, 家政行业, 月嫂, 大姐, 杭州, 家政, 东家, 店门口
涉及行业:服务业, 居民服务/修理/物业服务
涉及职业:蓝领受雇者
地点: 浙江省
相关议题:失业, 中高龄劳动者
- “五一”假期期间,家政行业进入短暂淡季,许多家政工作者面临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情况。
- 家政工作者中,年龄较大的阿姨比例较高,她们在行业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年龄和体力的限制。
- 尽管有多年的工作经验,年长的家政工作者仍需面对工作机会减少的现实,他们希望通过继续工作来减轻子女的负担。
- 来自外省的家政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家庭团聚,选择到杭州寻找工作,但也面临着工作不稳定的挑战。
- 家政工作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,需要迅速适应新环境和要求,展现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。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
谢大姐正在和主顾谈话。 记者 黄慧仙 摄
“老板娘,海鲜要清蒸或红烧,我都可以做。”
“我就是人矮了一点,但干活不影响。”
今天(4月19日),在杭州朝晖二区一家家政中介公司门口,51岁的谢大姐正向一位上门找住家阿姨的主顾介绍自己的技能。
大姐是衢州常山人,从事家政行业已有23年。小小的个子,圆圆的脸,扎着一个马尾,和人说话时,笑容还有些腼腆,若非特意询问,旁人可能很难猜到她的真实年纪。
店门口的座椅旁放着的旅行包以及一侧的灰色行李箱,便是谢大姐一应日常用品。最近,她刚刚结束一单住家阿姨工作,便又回到中介公司店里等活,想着早些找到下家。
在朝晖二区的“家政一条街”上,最近像谢大姐这样等活的家政阿姨还有很多。
位于朝晖二区的金衢家政负责人叶容芬告诉潮新闻记者,“五一”将至,由于很多家长要带孩子出去旅游,或者子女放假自行照顾家中老人,家政行业短暂进入淡季。
不过,对于60后、70后家政阿姨而言,“淡季”不是时节性问题。
“年纪轻,体力好,技能好,手艺拿得起来,就永远是旺季。”从事家政中介多年,叶容芬对行业的需求有着最真切的体会。
在叶容芬的店里,50岁以上的家政阿姨占到六七成。
坐在店门口一天天等活的,往往也是她们。
勤勤恳恳在杭州扎下根,62岁的阿姨想给子女减轻负担
和谢大姐一样,62岁的朱阿姨一早也到店里开始等候主顾上门。
如今,她手头只有一户干了20年的包月钟点工的单子——此前干了20多年的人家,女主人生了二胎,新请了月嫂,便不再需要钟点工;还有一位照顾了5年的老人,今年去世了,她的护理工作也随之告一段落。
朱阿姨正和别的阿姨们边等活边聊天。 记者 黄慧仙 摄
虽然来自金华兰溪农村,朱阿姨的普通话相比同龄人讲得挺标准。用她自己的话说,这些年走南闯北,练出来的。
“年轻时在老家、温州都待过,做过衣服,也做过鞋子,后来又和老公在杭州市场上摆摊,卖卖调味品。”朱阿姨说,正是在杭州摆摊期间,她认识了自己家政工作的第一位主顾。对方两口子做空调生意,家里老小无人照顾,便想着雇一位阿姨烧饭洗衣。这一单,朱阿姨一做便是20多年。
“刚开始到人家家里,菜都不会烧,幸好东家人好,很多事情就慢慢会了。”回忆初入家政行业的那段经历,朱阿姨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她说,从业多年,自己没挣过什么大钱,生意最好时,也不过一个月挣7000来块钱。
40多岁的时候,干活还有些气性。朱阿姨回忆,有次男东家让炒个猪腰,她为了做得更合他口味一些,便问了句怎么炒,结果东家就生气了,后来竟然再没叫过她做钟点工。
这让她颇有些丧气,当时一气之下也曾冒出过“不干了”的念头。
多年来,夫妻俩凭着一股勤快劲,终于还是在杭州扎下根来:买了房,儿子也留在杭州工作。
“我们这个年纪,做得动就再做一点,给子女减轻负担,但实在接不到单也没办法,倒谈不上羡慕年轻的同行。”朱阿姨说。
初来乍到,外省阿姨也在等着主顾上门
在一群群扎堆聊天的阿姨中间,几位阿姨显得有些沉默。
一问,才知晓,她们多是外省来杭不久,同样在此等候主顾上门。
一中介店门口等活的阿姨们。 记者 黄慧仙 摄
52岁的周大姐在店门口坐了一上午,只偶尔在旁人聊得热闹时插几句嘴。老家湖北襄阳的她经原在武汉做了两三年家政阿姨,后经朋友介绍,在今年年初到了杭州。
“上一家刚结束,做住家阿姨,一个月休息两天。现在等等看,有没有合适的下家。”周大姐说,自己之前在老家开过酒店,虽然炒菜不用自己上手,但像打扫、铺床之类的活,其实在开酒店期间有一定积累。
山西人何阿姨则是为了和在杭工作的老公、儿子团聚,一周多前刚到杭州。此前,她已在北京从事家政工作多年。
“47岁时考了月嫂证,做了3年,年纪就过了,后来又考了护工证,现在已经做了5年家政了,主要照顾半自理或不自理的老人。”何阿姨说,最近活不太找找,等了一周没有消息,只能再观望看看。
刚接到下一单的谢大姐。 记者 黄慧仙 摄
临近采访结束,谢大姐终于和一位家住留下街道的主顾谈妥,很快签下了合同——仍是住家阿姨的工作。
“少说话,多做事”“有什么不懂的,也要问问东家”……她一边应着中介的叮嘱,一边利索地收拾起自己的行李。
在周围一片“恭喜”声中,这位常山阿姨已准备好奔赴下一个“战场”。